172

戰國--玉龍鳳形珮

 

春秋--雲紋玉瑗

 

      公元前12世紀末,周武王推翻了殷王朝,取而代之的是西周王朝。就目前所知,西周玉器的出土地點約有七、八十處,完整玉器約有三千多件,其中最高等級的是強伯及其妻妾之玉器,尚未見到王室玉器。從西周出土玉製品的實質地、顏色觀察,可以發現到一個奇怪現象,它們的玉器質地大致上來說不是很好,大多數是採用了本地或附近出產的玉器或美石製造玉器,甚少有和闐玉石,呈現出和闐角閃石玉玉器的低谷,但在未有出土紀錄記載中的周玉卻有不少和闐玉。

 

    西周玉器它繼承殷代扁薄形玉器,而走向極端,器多作扁平形狀,紋飾雖也有殷代流行的粗雙鉤陰刻雕琢手法,但卻與殷代迥異。雙線內細外寬,內線為細線陰刻,外線以大斜刀作斜面式的雕琢,刻槽深而寬,且一側溝璧朝外傾斜,雙線之間形成一條細稜陽紋。此種新法陰刻,亦即今人所言之"大斜刀"工法,實為西周中期刻紋最富於特色者。至於晚期雙線雕大斜刀則已演進為纖細流暢之平行線。且以往罕見之鏤雕,於此時期也開始流行,此雕工之進步可能與使用較高硬度工具有關。動物紋飾的搭配方面,也已由商殷各動物紋的完整獨立,演變成為動物身軀交纏在一起的紋飾,紋飾往往自成動物紋或同體紋,與造型不完全相關聯。在多重線雕方面仍沿襲商殷,在龍尾、側面人像頭部、鳥形的冠或尾等加飾多重線紋的平行長線。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以後,周王朝已名存實亡。由於國家政權解體,所以在玉器的出土上,地點不集中,所出玉器風格也不相一致。這一時期的玉器,以西元前476年為界限,其前稱春秋,其後為戰國,主要出於各諸候國貴族大墓之中。

 

   春秋玉器的紋飾,早期尚保存了西周遺風,中晚期才有了明顯變化。此期玉器有以下幾個特點:1.多為扁薄片狀,厚度在0.1~0.2厘米之間,早期紋飾多用陰線刻劃,晚期則開始流行浮雕手法,為玉器紋飾的一大演變。2.幾何形細密龍虺 大量運用,約占玉器數量一半左右。3.強調圖案的主要特徵,如頭部誇大,突出眼嘴,造型單純簡練,細部裝飾大多省略,而以抽象雲紋填滿身體,紋飾上很難說清它的寓意,但卻充滿著豐富的想像。紋飾分布已趨向於繁密,與商周稀疏情形大不相同。4.紋有局部整合的設計,亦即由許多細小的虺紋、龍紋或鳥紋,共同填滿於一個獸面紋、虎紋或龍紋當中,以衍生出大的整體動物紋。5.多重線雕中細密扭絲紋的大量運用,讓靜態紋飾產生蘊蓄的動感,與紋飾平面走向浮雕有密切關係。6.玉器的玉料,除使用了本地玉材之外,尚有大量的和闐玉材,明確表示以和闐玉為主體的時代。由以上可知,春秋玉器紋飾的最大突破,是擺脫商周玉器的平面、稀疏、具體的雕法,而轉變成浮雕、細密、抽象的紋飾風貌。

 

     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沒落,封建社會日而興盛的變革時期。此時期玉器,在全國各地均有出土,以精美細膩見長,尤期在佩飾用品方面,表現更是突出。玉匠善於綜合某些動物的局部特徵,組成精密圖案。佩飾器除沿用幾何形制外,更加上了龍、鳳、螭等作輪廓,強調口、眼、齒、爪的刻劃,遠離了商周圖案藝術的束縛,鷍戮一特殊藝術風格。就玉器紋飾而言,已無春秋時代動紋紋飾的抽象暗示,而改由幾何化的雲紋、穀紋斷續的分布以填補空間,作為玉器表面的裝飾。紋飾排列緊密、對稱、整齊,其間或參雜有扭絲紋及少量浮雕螭龍類動物紋。多重線雕的紐絲紋,在戰國晚期則已由早期的細密演變成為較寬之扭絲紋,有時更成為玉器造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時雙龍或龍鳳共用一條身軀的佩飾玉器也開始流行,這種更簡化、更具象、共用身軀的同體紋飾,是戰國玉器中最明確、最易辨識的一種。

 

     戰國玉器以精美細致見長,用線婉轉自然,而又迺勁利落,絕不拖泥帶水。這與鋼鐵取代了原有青銅砣具的改革,及高硬度的和闐玉大量使用不無關係,也因此造就了繼殷代之後和闐玉器的第二個高峰期。在創作思想、設計、構思、藝術表現及技術加工方面,其面貌是嶄新的,是精美絕倫的,為我國玉器史上揭開了光輝燦爛一頁。為後世玉器工藝美術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夏堂古美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