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75

魏晉南北朝~唐--玉狻猊

 

       自東漢末年開始,中國玉器史上,出現了位於兩漢玉器的大發展和唐宋玉器再度繁榮之間的一次大低潮。這個低潮時期歷時非常之長,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幾代,持續了數百年之久。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此一時期,玉器的生產,無論是在數量方面或在品質方面,都急轉直下遠不如過去。從考古文獻來看,墓葬中出土玉器非常之少,且體積又小,大型禮器和成組佩飾更是難以見到。這種情況的產生,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當時佛教美術繁榮,以及玄學流行的衝擊,但最重要的一點,乃是戰爭頻繁所致。戰爭的頻繁,使玉器工藝技術及風格轉變,無法一如承平時期,那麼有規律及一定的脈絡可尋。戰爭所造成的破壞力,更使我們對這一時期玉器的認識、鑑定和斷代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如河南洛陽北魏王室墓,江蘇、南京等地的南朝皇陵,均被盜掘破壞一空,殉葬玉器所剩無幾,使得我們對此時期王室貴族用玉情形所知有限。

 

      魏、晉玉器主要屬東漢餘風,史籍記載圭、璧等禮器,在皇室禮儀之中仍有使用,但出土品卻極少見。墓葬制度自曹魏黃初三年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開始,葬玉之風即一落千丈,僅留有寫實而又簡括的玉豚、玉蟬之類的玉雕,在有限的範圍內盛行。玉豚、玉蟬從外形上看來,與漢代的玉製品類似,造型線條簡約,刻工簡單有力。所不同點為,漢蟬體形厚重紮實,腹部略為鼓起;魏晉之蟬則細小輕薄,腹部平順,且作工和玉料質地稍劣於漢代。螭紋沿襲漢制,仍在繼續使用,但已不若漢代螭紋盛行狀況。常見於劍飾及璧上,紋飾改以往高浮雕工法為淺浮雕,螭形趨於柔美,圓軟而無漢代剛勁之氣。南北朝以後,螭紋作為主體裝飾較為少見,似已進入消失階段。而就在此一時期,唐以後相對定型的龍紋形態,卻進入了一個孕育期。圓雕玉件以異獸為大宗,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受我國原有異獸神話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因西域通後,西域異獸及有關異獸傳說流入東方,經輾轉相傳,而成為神化表現的藝術題材。異獸以有翼獸居多,多數做為玉鎮使用,所象徵的意義是祥瑞的,所表現的是異獸的勇猛和先知。從出土魏、晉、南北朝玉器可知,其風格大多繼承兩漢,有所創新者,唯有玉盞和玉耳杯。玉盞和玉耳杯多數素面無紋,玉耳杯為道家思想和陰陽五行的卜術相接合,走向神秘的仙幻境界所產生的玉作。王室、貴族以其盛天上露水,配之仙丹靈藥,幻想能夠長生不死,得道飛昇。

 

     魏、晉、南北朝玉器在發展形式上是衰退的,出土玉器寥若晨星,做工簡略樸素,精工者極少。但在工藝美術的其它種類卻得到重大發展,其中尤以金銀器物的成就最為輝煌,它填補了玉器衰退後所出現的空白,並成為統治階級用來表示財富的主要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華夏堂古美術 的頭像
    華夏堂古美術

    台灣華夏堂古美術

    華夏堂古美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