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玉握豬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滅關東六國,統一了中國,自稱始皇帝,建立了統一強大的秦帝國。秦王政掠盡六國財富,和其藝術之精萃,因而促成了秦朝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當然玉器的文化也是不例外的。可是觀看秦朝出土玉器,卻是微乎其微,代表性又不夠,無法表達秦朝玉器的確實面目,與秦朝的現實主義藝術距離相差甚遠。所以我們對於秦朝玉器的了解和認識是膚淺的,但是可以肯定秦朝玉器是我國玉器史上有待開發的一座寶庫。
漢代玉器綜合了秦以前玉器發展的成果,在儒家學術的引導之下,建立了儒家玉器體系,這一體系在玉雕史上佔有極特殊的位置。特殊之處大致表現在兩方面:1.漢代大量使用玉器陪葬的習俗,在其前後時代尚無出其右者。2.漢代玉雕之藝術風格化,充分反映了漢代貴族生活奢侈豪華的一面,至於漢代祭祀禮器仍以玉器為重,表明了漢人秉承古禮的一面,但在以禮器陪葬的習俗當中,玉製禮器的成分是偏低的。所以從整個漢代玉器製作來看,禮器用玉量較少,其重要性反不及喪葬用玉和藝術玉雕。
喪葬玉是指專為保存屍體而製造竹隨葬玉器,而不是泛稱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其中玉衣、玉璧、玉竅塞、玉握等皆屬之。玉衣又稱玉柙,為喪葬用玉最高檔次,玉衣片多由青碧玉或廢舊玉器改製而成,做工粗率,其用意除了滿足皇室貴族們形體不朽之企求外,更作為身分地位的表徵。東漢以後魏文帝下詔禁止使用玉衣,所以迄今尚未發現有東漢以後玉衣出現。喪葬用玉璧,是指貼近身軀上下用來陪葬之璧。我們從漢武帝時期,出土的四座諸候王級的大墓可知,四墓所在地區雖相隔甚遠,但均使用了近身用璧的陪葬方式。這種超越地域性近身用璧陪葬方式之普遍,主要是基於相同的貴族身分,其用意應和玉衣使用之意雷同。玉竅塞是填塞或癖蓋死者身體上九竅孔的九件玉器,其目的是為防止精氣由體內逸出。用九竅塞的風俗當只限於高級的貴族,而用含玉的則較為普遍。在漢以後,使用玉蟬做含玉較為常見,含玉蟬可能象徵人類的轉世與再生。至於漢墓中的手握,隨著地域風俗不同而品類眾多,但貴族墓中,仍以玉石為多,其含意是一種不忍親人空手而去的心態。以玉蟬為口含、玉豚為手握,大約從西漢晚期才較普遍地使用於貴族、富豪墓中。兩者皆以大筆刻劃,簡單而俐落,即後人所謂”漢八刀”式玉雕。大部分的葬玉(玉璧除外),都不是為引起美感之裝飾品,所以器形簡單、平素而無文飾,主要是為了起巫術作用。
漢代藝術性風格玉雕,主要表現嵽土神秘的動物形象(龍、鳳、螭),而為玉器的主導紋飾,以及在琢刻上的精益求精。而漢玉器藝術在繼承戰國精緻靈巧的風格基礎上,出現了更新的風貌。如鏤空技藝的大量應用,構圖設計打破了對稱格局,成功地運用了均衡規律及S形結構,尤其在螭龍身軀上的運用,十分廣泛和成功。螭龍為獸形身,四足,頭似貓,有角或無角。眼球圓而凸起,似球面,炯炯有神。肌肉豐滿,運動殊詭,形象具體而搶眼,充滿著生命的活力,造型往往退居而成為雕螭紋飾的背景。漢以後歷代均有仿漢螭紋玉器,不是頭形不對,就是眼球不圓,球面不明顯,氣勢神韻更是盡失。幾何化紋飾以雲紋、穀紋、蒲紋、乳丁紋較為常見。至於幾種較為特殊的裝飾性紋飾如:網狀斜方格紋、小圓圈紋、多重線雕的短平行線等,則可做為認別漢代玉器的重要參考符號。
由考古發掘工作得知,東漢墓葬明顯地少於西漢,出土玉器也不如西漢的量大豐富。可能是由於當時盜墓風氣盛行,稍大一點的王候墓室幾乎無一倖免,以致於東漢精美玉器出土甚少。但從劫後玉器資料來看,東漢玉器又有新的發展和言化。傳統玉器漸漸淘汰,新型玉器不斷呈現。琢刻上此時期陰線刻明顯增多,線條儼若游絲白描,彎曲有度毫無滯跡,構圖極其準確,細微而尤勁。這種線條後世認為是用所謂”昆吾刀”劃出,線條若有斷續,今之玩玉者則稱之為”跳刀”。紋飾方面的動物紋,除仍保有西漢以來寫實主義以外,以植物果實和花卉為輔助,襯托主題的植物花紋也已出現。
漢代玉器變化,不在玉器的數量,而在於玉器的品種與造型上。在中國玉器史上,漢代結束了商周以來的傳統,這是一個過渡的時期,在漢代以後的各朝代,便成為玉器的新時代。